aliases:
- undergraduate
- 时子延的大学四年
- 如何使用我在大学的时间?
如何使用我在大学的时间?
你在过着一种怎样的大学生活?你的大学四年想怎么过?有哪些东西是现在作为大学生的你应该知道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上了这么久大学你都学到了什么东西?领悟到了什么?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这世上的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首先,成为一个人。成长、成熟,比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做事总能超脱一切干扰,基于对现状的尊重和接受去争取最大可能的未来。”
在校期间做些兼职赚钱越来越容易。我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不无羡慕地议论某某同学在外头打工挣了多少钱。看着周围朋友们一个个都有钱了,不少同学也都行动起来:有本事的去跨国大企业,拿着连全职员工都嫉妒的薪水,还能捞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经验;没本事的也可以通过学校安排勤工助学,或者出去做家教(作为交大学生,至少还有高考这个特长)。的确,在读期间能做一些兼职自食其力,月薪几千是一件既让人自豪,又非常实惠的事情。但我们现在真的是时候“投笔从职”吗?
我不知道各位交大学生是否考虑过高中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没有?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削尖了脑袋参加高考,挤进大学呢?我想“学习好”,或者“爱学习”并不是借口,因为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会因为“热爱游戏”而投身职业电子竞技的军团,也不会因为“善于做家务”而放弃大学去应聘小保姆。从本质上说,绝大部分同学们之所以选择大学毕业后再参加工作,是看上了更加体面的薪资待遇——大学毕业之后,我们的劳动会变得更有价值。在此,请不要提及所谓“劳动平等”之类的错误观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均等的,而且不同行业的劳动早已明码标价了。在这里我无意进行详尽的行业调查,仅举出身边的一些案例供参考:
• 一般企业运营管理培训讲座,主讲人出场费约为5000 − 10000元一场
• 跨国投资银行分析师月薪约合70000元人民币
• 一般一所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约合人民币每月15000元
• 北京新东方讲师的课时工资约为500 − 1000元
• 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5000元
• 高中生家教的市价约为每课时40元,但有朋友指出,家教工作中,实际备课、来回路程所花时间与上课相当,甚至更长。
• 我校勤工助学在不同岗位价格略有差异,基本工资按上海市2008年3月民生保障政策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核发,每小时8元
• 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2480元/月
我根本不需要列出更为悬殊的价码差距。这样的现状已经足够那些正在(或者正准备)投身打工大潮的同学对号入座,反观自己劳动的档次。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将来的身价有一份清醒而客观的期望。在面对各种兼职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说服我们的自尊:
参加这样的工作,我们是不是正在以过于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交大,大多数同学家中没有许多房子也没有许多车,但他们是幸运的,至少有家庭可以负担他们在校期间的开销,不需要同学们为了筹措生活费,一边上学一边廉价地出卖自己宝贵的时间。所以,对于生计无虞的同学们,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为了蝇头小利在最底层的劳动中苦苦挣扎,而是应当积极地利用这份时间来提高我们的身价,为今后出卖高价值劳动创造机会。
[1] 你的身价是多少 - SurviveSJTUManual (gitbook.io)
[2] 更新于2022年
我给自己定的底薪是时薪200元,低于这个价格我就完全无法接受。目前程序员在研究生阶段实习期间的工资是一天400(大厂腾讯),转正后一个月的工资,往往就远超我在大学期间浪费学习时间与机会成本出卖存粹劳动力挣得那点钱。如果不是为了买手机/电脑等欲望驱动,并且为了体验一下当苦力挣钱有多不容易,我这一年来挣得一万六其实是很亏的。
出卖劳动力不仅仅是占用了以后挣大钱的机会成本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是最严重的最底层的消耗你精力的方式。为什么那么多打工人回到家就是刷视频打游戏?是他们不好学吗?是他们不上进吗?
是他们太累了。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产能了。不论这种domainate是谁出于何种目的为了什么利益导致的,打工人的精力确确实实被榨干了,以至于他们连提高自己工作业务能力进而为公司提供更多价值的精力都没有。
相信各位一心一意学习的同学都清楚、一心一意学习本身就是非常困难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甚至是需要你拿出大量整块时间来专注去做的事情。没有足够的精力是做不到的。
精力不足的人,打游戏都菜。
而睡觉这类恢复型休息就远远优于打游戏刷视频这类消耗型休息,更优于出卖劳动力这类纯粹的时间、体力、情绪力、精力的消耗。
如果一件事情得到的报酬配不上你时间的价值,这个时间你就算浪费掉用来睡觉也不要干。睡觉和运动反而还有助于你学的更好。
切忌为了一时的急功近利的产出而牺牲自己的产能。不要以没钱吃饭为由只要金蛋而杀鸡取卵。只要产量还过得去(饿不死、或者其他你自己的接受底线),你要追求的其实是先扩大产能。产能提高了,产量自然会上去。
你要知道,人生中有四五十年是用来赚钱的,但是你的大学只有这么四年。作为大学生,你到底应该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情?
鱼,还是渔?一顿饱,还是顿顿饱?赚钱,还是获取、提高赚钱的能力?自己掂量清楚。
玩玩就好,别走火入魔了。
如果换我来当自己的父母,从父母当时的经济情况、教育情况、人生经验出发,我有几分把握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多大程度上,我曾经不理解的父母,比我所谓高学历、会学习的做题家要优秀得多。他们的惊人努力,是一直在索取而从未亲身去爱过的我难以察觉的。也正是这种难以察觉,暴露了我在爱的实践上的不足。
君,不是指皇帝,是指你自己选的领导者。
你是为了赚钱也罢,是为了实现理想也罢,是为了取乐也罢,你常要选择加入一个组织,会拥有一个对你下指令的上级。记好这里的关键词—你自己的选择。只要是你自己自愿的、自己选的,你就要记住是你自愿的、自己选的。你不是在“服从人家的奴役”,你是在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在服从你自己的决心。
很多人服从着服从着就忘了当初是自己选的,就开始憋屈、开始摔桌子打板凳。这时候你要记住,你可以退出、可以收回你自己的意愿,但你不可以在没有退出和收回意愿的前提下直接离弃因你自愿的选择而有的“君”。你不敬他,其实是不敬你自己,是在向一切人宣告“对我的话、我的选择最好别当真”。
不敬自己选择的君,实质上是不敬自己。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It is important to respect your own time. If talking to someone, even if it will cost them time, will save you a great deal of time, then you should do it unless you think their time is more valuable than yours, to the tribe, by that factor.
A strange example of this is the summer intern. A summer intern in a highly technical position can't be expected to accomplish too much; they can be expected to pester the hell out of everybody there. So why is this tolerated? Because the pestered are receiving something important from the intern. They get a chance to show-off a little. They get a chance to hear some new ideas, maybe; they get a chance to see thing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ey may also be trying to recruit the intern, but even if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re is much to gain.
You should ask people for a little bit of their wisdom and judgement whenever you honestly believe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This flatters them and you will learn something and teach them something. A good programmer does not often need the advice of a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but if you ever do, you be sure to ask for it. I once asked to listen in on a few sales call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job of our sales staff. This took no more than 30 minutes but I think that small effort made an impression on the sales force.
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第一步创造;然后付诸实践,第二步创造。
南京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专业
反思一下,你做的事情、习得的技能、对自己的要求,配得上人工智能这个行业,程序员这个身份,211这个第一学历吗?你的学校管理和985,211,双非,同层次院校是一个水平吗?你以比南邮南信高的高考分选择了这个专业,学到的东西,掌握的技能,获得的资源与认可,对得起你当初的选择吗?你有和学长学姐、老师、其他学校同行业的同学讨论过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吗?学长学姐保研、考研、就业、创业、失业、科研的情况,你了解吗?
85%绩点+10%综测+5%科研竞赛
注意到,这种评价体系不同学校之间是不一样的:南邮的评价体系是85%绩点+15%科研竞赛
;不同学院也是不一样的:外国语学院做志愿不加分,不同班级之间也是不一样的:计算机专业三个班共同卷前10%15个左右的保研名额,而人工智能班是49个人卷不到5个名额。这评价体系是谁制定的?他们要维护谁的利益?服务于谁?目的是什么?你要怎么在这个评价体系下决定你时间精力的分配呢?
如果政策不利于你的保研,你要如何调整重心呢?
以学到真东西,掌握技能为根本目的,以最快速度解决课内任务,将绩点达到力所能及的最高分,然后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钻研探索。参加竞赛与课题,自然而然获得科研竞赛的加分。对于给人当牛做马,浪费光阴,折磨自己的骗大学生的加分政策,保持警惕,主动放弃。
近年来,由于供求关系的压力,很多杂牌会议也不断在国内涌现。举办学术会议,通常比办杂志,更加有利可图。除了拿注册费赚钱之外,更有人觉得通过组织会议能够提升自己的“声望”。有人图名,有人图利,还不怎么费事(会议组织期间,真正跑腿的还是主办教授手下的研究生们),何乐而不为!甚至我认识某个会议的组织者还说过这样的话:“其实我们不会怎么审文章,就是在审稿截止日前随便看看,没什么大问题就直接接收了。”
对于这些会议,你只要老老实实地按照规定格式提交,别说内容烂,甚至没有内容也一样能中。毫不夸张地说,读者只要使用前文介绍过的 SCI Generator ,投稿到上述的会议,您的论文大抵会被接收。
大陆某高校的某个系每年都要开两三个会议。连会议网站的模板都是不变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频繁地开会,是因为举办烂会的门槛非常低。不需要主办者是学术泰斗,也不需要主办机构有多高的影响力。有兴趣的读者随便起一个会议的名字,然后填写表格,都可以拿到一个会议论文集出版的报价(报价根据会议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比如收录论文数,每篇论文的页数,论文集和光盘的情况等)。例如,想在 IEEE 机构下组织一个会议,并且以 IEEE 的名义出版论文集,可以参考这个网页:http://www.ieee.org/web/conferences/organizers/index.html。假设,一本论文集几百篇文章,每篇文章只有三四页,超过四页额外收费。一篇文章的注册费在300——500美元之间。主办方收到的注册费,减去论文集的出版费用,再减去会场开销,所剩下的就是组织者的纯利。
只要你想灌水,把你写的中文课程设计的报告提炼一下,翻译出主要内容,再根会议指定的论文模板排排版。一定可以被某些IEEE XXXX 国际会议接收。
上课的目的是什么?哪家公司会因为你上过哪个哪个课就把这个好岗位offer给你?还是说你从来没想过,一直依着高中带上来的学生思维与被动思维在上课?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每天迫于生活压力,毫无主见地忙碌着,可称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什么要上课?也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浅显,以至于我们甚至懒于思考。但我们之中又有谁真正有效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怕老师点名”、“为了抄笔记作业”、“记录考试重点” . . . 这些话,充其量只是我们被迫上课的借口,却不能成为我们心悦诚服去上课的理由。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课对你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效率足够低,以至于通过自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那么你还需要去上课吗?
学一门手艺?一门语言?死磕?学成专家?开始接外包?
我们不是要讨好企业的毕业生,我们要寻找的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1] jyywiki.cn
绝大多数应届生直到毕业也不清楚他们想要去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应聘季节拥有自己的选择权。
诚然,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无形资产占据公司的绝大多数资产。拒坊间传言比尔·盖茨就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我可以再造一个微软。这话没搜到原版出处,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IT公司当中智力资产所占的比例之重。
所以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招聘也许是一个公司决策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Joel Spolsky把他在这方面的观察,体会和洞见集结成了一本小册子《Smart and Gets Things Done》,开篇就挑战“产品是公司成败的关键”这个传统观念,他认为创造最适合工程师生活的环境,留下最优秀的人才才是最先最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好的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内iapp4me.com创始人郝培强正是这个理念,所以他在微博上说:
我们是小公司,工资开的不高,也不招太多的人,但是电脑都是iMac27,iMac21,Macbook pro15,基本上比很多大公司都好多了。软件没盗版,刚才photoshop的正版我也收了。中午管饭,公司备伞。哈哈。节日假正常放,从不加班,早晨11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我是有资格说某些大公司的员工苦逼的。
[1] 怎样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个人 – 刘未鹏 | Mind Hacks 2011-11-04
什么叫熟练?什么又叫精通?那么扎实呢?两年的YY经验又意味着什么?能这么简单的量化吗?同样是两年的“实践”有的人能真的学到点东西,有的人也许近似一无所得。那么实习呢?很多人都一定要在简历上弄个实习经验,这个又能说明多少问题呢?大作业呢?得奖呢?有一次我面试一位同学,据简历说编译原理课的大作业得了一等奖,可我一问什么是递归下降,就傻眼了。
这个现实的结果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应届简历而言,也许最具信息量的部分不是“精通XXX,熟悉YYY,掌握ZZZ”,不是“在UUU实习过”,也不是这个项目那个作业,反倒是越来越被认为不重要的一项:毕业学校。毕业学校本不应该是最具信息量的,它之所以最具信息量只是源于一个悲剧的事实:简历上其他条目实在信息量太少了。所以靠谱的面试者往往学会了无视简历上华而不实的内容,只相信面试的时候亲眼所见,扫两眼简历也就罢了,最后还得自己捋起袖子慢慢面。而应聘者也许也知道招聘的也不会细细纠简历上的条目,所以什么词也都敢往上捅,反正先过了HR筛简历这关再说。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聘者的这种策略是正确的,没有代价(因为目前似乎没有公司会去给已经申请过的人做一个诚信数据库),但至少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应聘成了博彩。而博彩式的应聘给招聘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筛选压力。简历成了摆设。
那么招聘这个关系里面的第三者——学校——所处的位置呢?学校更关心的是毕业率和就业率,这似乎是件好事,有这个为目标,那么老师们似乎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学生多学点东西。可惜就业的质量似乎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此其一。
其二老师本身大多数没有丰富的业界经验,根本不知道企业整整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可能花了精力,但却培养不出雇主真正需要的人。另一方面,老师所起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是一个负面的作用,例如布置大作业表面上看上去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姑且不说抄袭,假设每个人都做了,那么大作业本身能够衡量多少东西呢?能否衡量代码质量,能否衡量团队协作能力?能否衡量交流能力?考虑到大作业用到的东西往往都是书里面现成的,大作业甚至不能衡量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简直算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了。
所以,简而言之,如果把人才培养/招聘这件事情本身类比做一个项目,那么这整个项目迄今为止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上三点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在下面:
以上这些问题,就是当下人才培养/招聘的惨淡现状。简而言之,在雇主和学生之间,横梗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两头都很着急,两头都有动力,但就是没有方法,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像微软谷歌这样的,干脆和高校合作,直接插手本科或硕士的教育,从而保证到时有足够强的候选,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根本解决之道,可一来这代价太大了,非一般企业承受得起,二来这影响面也太小了。
实习其实是对一个公司值不值得自己转正工作的一个考察,不要为了转正而干一堆破事。记住,试验无所谓好坏,只要学到东西。
我觉得互联网行业的人真的很难有权利去平衡自己的生活。倒不是因为什么加班和996,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工作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质:
提升能力价值而不是扩大产能。
为什么一定要竞争呢?玩的开心就好。
结论;考一个收入能接受的方向不讨厌的研究生,就当就业。
选一个好导师,或者搞定导师,给你提供最好的学术资源,不抢你一作,不给你丢那么多烂活,不要瞎指挥。让你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你想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去实习,或者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方向。
其实除了自己研究的东西,你什么都不懂.这是一个hr给我说的,给本科生聊的时候,你和他说什么他都能说出一大套来,研究生好点,博士你问的只要专业无关,他的回答都是以我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开始的
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适不适合读博”这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判断我要不要读博呢?
你爱的,可能是学习;但是读博要做的,是研究。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
首先,你不想成为怎样一个人?
到大二下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身边的同学大多都加入了一个实验室干活。有些同学甚至大二上就已经投出了第一篇 paper。进实验室、保研、出国 PhD,这些选择似乎成为了计算机系同学的唯一出路。在做这些选择之前,不如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一直在尝试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在我看来,一些同学在高考结束后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依然延续着高中的思维,被动地接受知识。
有人在内卷里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品质;有人在追随他人的道路上奋力奔跑。不论如何,年轻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把这些过往都当成一份宝贵的经历,便能释然。不去追求成功,而去追求自身的成长,找到自己可以持续投入的东西,这或许是我们大学四年的长久目标。
下面是一位台湾同胞的评论
吾輩與大陸青年之座談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問題: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其三、在多數之場合,大陸之唐人青年愛問宏觀之問題,愛問泛論之問題,而絕少問細節之問題。例如愛問『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類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此類問題,提問者雖有心交流,卻流於泛泛之談,或老生之談,答者亦難給出精彩之答案。若能於此類場合提出具體而微之問題,如問農業專家之機器耕作細節,問歷史教授明代漕運之具體方式,則於問答雙方皆會有所裨益。
其四、愛問常識類問題。所謂常識者,便是通過今日之一般資訊渠道(如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案。此類問題顯得缺乏誠意,便自然難成為好問題。
鄙人誠願指出可能問題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評唐人之青年。既為鄙人個人感受,則必定會偏頗有失,願請諸公指正。
得会,但不要All in.
刷题是进大厂效率偏低的一种方式
刷题:跟其他人在规定范围内应试竞争,很少人能保证在这种博弈中取得优势,毕竟大家智力水平差距真的不大
走其他路:做开源、做项目、写博客、做播客等,这些不只能证明你的技术能力,也能证明你真的能从O到1做成一些事情,这个能力更少见。
并且,换道竞争可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面试官在看了一堆简历平平但刷题很多的候选人后,一个有特色的简历印象更深
而且面试是长板效应。你的项目和经历优势,可以掩盖你其他的缺点,比如我遇到过一个稍复杂的动态规划算法没做出来,面试官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给你换个题试试”
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正反馈,让人开心且容易坚持下去,并能获得成就感
计算机系统基础 PA
你也配叫程序员?你配吗?
如果按照以前结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观点,然后才逐渐熟悉起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更糟糕的是,当你遇到另一个陌生人,又要把整个过程重复一次,表达你已经对老友表达过的那番想法。可博客却做到了“一次表达,无数次阅读”,当我看到一个写了好几年的博客,看完了之后我仿佛和这个人交谈了很久,用程序员们喜欢听的话来说就是,“博客极大地增强了话语的复用性”。
建立一个网站只放自己文章的技术爱好者,适合当老板,也就是将军。因为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而鹤立鸡群、特立独行的人是否适合协作有待考验,除非一开始要找的就是技术总监。
成为像工程师一样思考的设计师,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工程师。
永远记住,一件事情要不要做,绝不能只看做它的成本和风险,还要看不做它的成本和风险。如果后者超过前者,则前者无论有多大,你也必须要做。
这其实是勇敢的本质——它绝不是无意义的勇猛和赌气,而是甚至不勇敢比勇敢死得更快更惨,由不得你不勇敢。
建筑设计:家里房子装修/重新布置安排
自己设计自己穿
一个人文素养优良的高中,就算什么也没做,也该培养出能达到分析阅读的读者。一个优秀的大学,就算什么也没贡献,也该培育出能进行主题阅读的读者。大学的文凭应该代表着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不但能够阅读任何一种普通的资料,还能针对任何一种主题做个人的研究(这就是在所有阅读中,主题阅读能让你做到的事)
[1] 《如何阅读一本书》
烂书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打击人的积极性,让人对知识心生恐惧,认为很难掌握,殊不知只是作者没有讲好(或者没有翻译好)
中国IT大学教育当中要求要学的书,和企业真正需要你去读的书相比,不是完全不够用,就是写的不够好,或者更悲剧的就是根本用不上,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出来的牛人都是自己淘书自己学的。
第一份工作的月薪 = 大学四年买过的技术书籍价格的总和。
想要通过读经典教材的过程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就好比要通过读书的过程,将作者身上所具备的,而在读之前自己身上还未具备的某些能力,特质,吸收过来。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基础,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注定了要想让自己通过读一本书获得跟作者在这本书所述及的内容上相近的理解力,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思考,习题,实验,乃至于查找相关资料辨伪存真,相互印证,都是重要的手段。一本好的教材,也许只有500页,但为了将其读通,读透,进而提升自己在这本书所述范畴的理解力,你需要作的习题,需要查的资料,需要写的笔记和读书报告,可能会远大于这个页数。如果在读这类书的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在快速阅读中理解自己目光所触的书本范围内容,恐怕,读完了整本书,你都还未必能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内容的十分之一,个人在理解力上的增益也就很有限了。
所以,对于阅读经典教材,我会试着采用如下的方法:
1。坚持连续的阅读
关键是连续,我本人不主张那种"这周看100页,下周休一周,再过一周再看几页"的这种不均匀的阅读方式,现代社会里,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需要处理的事情都是非常繁多的,而个体的处理能力,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阅读一本书的间隙太长,很可能你读到第150页的内容时,会发现自己已经淡忘了前面的很多内容,这种淡忘在阅读过程中肯定在所难免,但是不规律,不连续的阅读引起的淡忘效果要明显得多。 一股作气的策略,在读书过程中也适用。
2。坚持思考
早就有古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长时间的阅读,却不去花时间思考why and how?会让自己退化为一个知识存储机器,达不到提升理解力的效果了。对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所掌握的往往浮于表象,只有真正经过自己深入思考,推敲的,才能更有效的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3。坚持作题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很排斥作题,觉得作题实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多年之后,经历过一些认知,学习上的困境,也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我现在的体会是,作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巩固所学,扎实所学的方式。只不过,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作题本身在功利方面的回报,容易激发起人的心理反弹,以致于个体一旦获得自由学习的环境以后,会倾向于排斥这种方式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了作者所说的某句话,某个意思了,而实际上却未必如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注定了读者与作者经常会在相同的某个描述上存在理解偏差。作者实际想阐明的意图是a,他用来阐明意图a的描述是B,而读者在读完描述B以后所建立起来的初始理解则可能是c,c与a可能存在交集,也可能不存在交集。不通过作题,仅仅思考,是很难确立自己对作者的主要意图的理解是不是存在偏差。而通过作题,往往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和盲点,让自己对描述B的理解更接近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原始意图a了。
4。坚持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
个人觉得,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有那么几分"跳出画外看画"的感觉,不停地阅读,思考,作题,会让自己一直纠缠于书本,教材的细节,而适时地跳出来,作一个小结,会有助于自己廓清方向,梳理思路,
不囿于一书一时,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巩固所学的目的。至于查找资料,互为印证,因为现在的精力实在是有限,也跟自己的惰性有关,现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作得还很不够,(个人感觉,作学术研究的话,查找资料,互为印证是必要条件,而仅仅是求知的话,则不那么紧迫。)但是上面所述的四点,自己在阅读经典教材类的图书的过程中还是基本在一直坚持的。
最后引用法国学者Pascal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此贴的结尾吧: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你写了一个糟糕的段落,你就别发表它。删掉重写。你经常会删掉四五段,甚至整篇删掉。
只要你想把一篇文章写好,你就可以花很长时间写它。如果写不好,你根本就不用发表这篇文章。面对资源无限的敌人,错误也会失去勇气。可能它就是这种感觉。真正的原因是你要对自己有不同的期望。你就像一个家长对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整晚坐在这里,直到你吃蔬菜。”只是,你也是那个孩子。
写文章并不意味着要发表,这可能看起来很奇怪,现在的趋势是发表每一个想法。但对我来说是这样的,我在笔记本上写了大约15年的文章,我从来没有发表过,也从来没想过要发表。我写它们是为了把事情搞清楚。这样当网络出现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很多的练习。
四性
揭示行业逻辑,让人耳目一新。
就目前的国内大学而言,大学其实并没有四年。大四都在考公考编考研,大三一遍上着大量的核心课,一边为参加保研夏令营准备,或是为保研准备。真正的大学时光其实不到两年半。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读的是一个假的大学。在"大学生发疯"成为日常的当下,当一个正常的大学生,反而是需要去刻意为之的事情。
高考后我面临一个抉择:南邮,南信这类计算机很强但是牌子不太有名的实力派,还是南师这个虽为211实则文科撑起整片天的计算机纸老虎?
我选择了南师。
然后我就开始后悔了,因为在计算机,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南师具有的、能提供的资源、指导、政策支持都so poor,甚至很多政策都有刻意阻挠、耽误学生,不管学生死活的风格。南师211的地位反而导致的是远少于南邮南信大教学/科研经费。
但是当时在我眼里,我觉得一个综合类院校才是真正的大学。我幻想着在大学期间不仅做好一个程序员,在广泛涉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与南师其他的同学一起学习,相互探讨,获得思想的碰撞。
However,食堂宿舍教室完美闭环大三角,生科院在遥远的北区,接触不到心理学、哲学相关的同学,全面发展不过是报考志愿时的臆想。
怎么办呢?很简单,成年人,后果自负。
Java那玩意儿抽个暑假学了做两个项目就能搞定的事情,没必要现阶段投入。现在把计算机的基础打牢固。四大件基础课程学扎实,接触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有机会的话还是建议你考研,未来的天花板会更高。
这个社会不缺lava后端开发,张江高科电子港一板砖拍下去能砸到一大片Java程序员。在大学期间把基础打牢,积累一些工程经验,关注一些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进入大学后,我常常看着一些仍在复读的同学,或者回忆着高考后寻死觅活非得复读的自己,口中泛起苦涩。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高中,那就是“狭隘”。
诚然,正如雷雨老师所说:“高考是人生中仅有的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情的体验。”但是仅仅看着大学考试周(月)我的学习效率,大学期间做过的这么多个第一次的尝试,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两眼发光的自己,一年多来读过的这么多书,学到的全球范围的顶级资源......我才明白升维和降维打击的意义。
高中的环境与认知,决定了我只能在高中的维度上进行不断增大时间投入规模,同时面对着边际效益递减和竞争越发焦灼的恶性循环。
而这一切的祸根,就在于狭隘的认知思维和狭隘的评价体系。正因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应试思维主宰了我们自己,主宰了我们的环境(老师、同学、家长逼着你朝着应试思维均值回归),我们一日为高中生,一直为高中生。大学生的视野、少年班的钻研、初中生的开放好奇,都被高中生的身份否定。
因此,我的大学,一定不能成为高中的延续,绩点、保研与考研,绝不能成为唯分数论的变种,哪怕大环境在被小镇做题家们朝着应试思维的方向推动,我的认知也必须超越应试本身。
“充实地读过我的大学生涯,以我不会后悔的方式使用我的大学四年的时间,自然而然地成为顶级人才,以配得上的能力水到渠成地保研/考研上岸。”
因此,我不会用一整年来考研/考公/卷绩点。我只会在保证我充分地认知世界与社会,习得智慧,成熟成人的基础上,做我该做的事情,然后顺其自然。
“年轻人,你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当别人在读高四高五的时候,不要害怕,他们不仅赢不了这场battle,还会输掉整个war。
要想拿诺贝尔奖,科研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体硬朗,活得够久。
工作后996尚且明白为了工作牺牲身体得不偿失,读大学期间更不应该007去学习、打工、或者别的什么事情。如果有人催你、逼你、PUA你放弃自己的健康来满足他人的利益,你一定要果断让他们滚蛋,并且明白:“我就是要睡觉,就是要休息,天不会塌。”
不是看不起在座的各位,而是在座的各位除了年轻以外,其实没有任何的值得一提的资本。你要是再瞎搞或者被迫瞎搞把身体搞垮了,年轻的果实被别人摘走了,而且又没有获得配得上你这时间、精力、健康的牺牲的,能够过度补偿这些透支的报酬,你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蠢货。
大学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地方,到了大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选择一定是对的,而恰好高考的应试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让中国学生想清楚高中结束之后你到底要做什么,不过大学四年有充裕的时间让你想明白这件事情。总之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持续阅读中英语教材、论文、网页;向Bing与ChatGPT提问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AI相关数学原理(微积分、离散数学、概率统计、因果论)、培养吃饭用的代码实现能力(Python,Java,C/C++,html css javascript,vuen.js)、熟悉人工智能目前各个领域(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的研究成果(模型、算法、ChatGPT、AlphaFold 2),积累单词、语料与科研论文因果逻辑范式具备英语无障碍听讲、讨论、纯英语论文撰写的能力。
通过熟练使用电脑来动手实践,借助AI绘图、AI图标、AI建模、AI写作、AI编程、AI协助开发等工具生产出一系列作品。利用各种低代码软件快速开发制造自己想要的产品。
在积极参将iGEM、蓝桥杯、司南杯、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中激发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积累经验收集想法。
学习中持续积累过程性材料,以“以教代学”的形式产生一系列教学材料,展示在个人网站上这一打造个人IP的过程中做到知识和能力的习得。
在空间、朋友圈、知乎、微博、小红书、Bilibili等平台发布自己做过、正在做的内容,集成到个人网站的主页进行展示,方便陌生人快速了解自己。
通过(知乎、Bilibili、YouTube、网站)浏览网页、收看视频与阅读书本教材、与ChatGPT聊天等娱乐活动中在脑科学、学习、记忆等我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涉猎,产生并记录想法、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发现并记录问题、矛盾、需求,尝试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
谢谢你读到这里。最后让我们谨记孙儒泳老先生的教诲:
“韶华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
快速入门,快速进入飞轮效应,从熟练中体验轻松,在轻松中获得快乐。
不线程与人争论该与不该的问题。
培养方案有问题。
研究生读研期间实习,月薪上万
不要做周期太长的事情,做事情一定要尽量快一点看到收益。
说话有逻辑,有框架,很好沟通。
时间概念,划分时间。拆题时间,拆框架。前中后
复读机战略:复述,帮助他人记忆,印象。
recorder,记得最全,最适合做leader
关键时刻打断别人的勇气。
随机应变:落地,实现,还是发散,创意?
警惕表现出来的:竞争心,好胜心
不要认定一家公司而放弃其他公司的Offer:竞争力
自我提升的时间,不要一心扑在业务上,要不断成长。
脱钩,反绑定,多头下注。
OKR KPI
XR行业: Apple 自定义传输协议 自定义硬件
机器人行业:
魔术师
记梦 把梦背/画/写下来
心流体验 帮助进入心流体验
Killer App
沉浸式环境
绝对降噪+AVP
仪表盘 监视
随时随地处于可以死而无憾的状态。
满足:手机,耳机,背包,MacBook,相机 钢笔 电脑 kindle 手表
手工,DIY,定制,设计
温柔:身边人不敢想象ta离开的日子怎么过
能处理好与家人或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有爱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明确,有主见,会拒绝,会放弃。
Y/N果断
记录:达芬奇笔记
富有常识
健康,高效能
靠谱:我办事,你放心。
独处 冷静 专注 平静 有自己的梦想